一、引言
土葬是古代藏族的主要喪葬習俗,它起源于遠古時期,基本上終于10世紀前后,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F(xiàn)今西藏很多地方存有眾多規(guī)模不等、形制各異的古代墓葬群,其中被世人有所了解的只有今雅隆地區(qū)瓊結(jié)縣境內(nèi)遺存的欽瓦(???????)、頓卡爾達(???????????)、象達(???????)3處藏王墓群。傳統(tǒng)藏文史籍對雅隆藏王墓地的形制、墓主等相關(guān)問題有簡略的記載,吐蕃第27代贊普拉脫脫日年贊至第42代贊普沃松(贊普達瑪之子)的穴墓就筑于此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藏及國內(nèi)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青海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50余處墓地、數(shù)千座古代藏族先人的墓葬,[1]發(fā)掘了一些墓葬,出土了一些非常震撼的墓葬品,如近年青海郭木龍吐蕃墓葬出土的彩畫棺板等。[2]業(yè)已刊布的墓葬考古發(fā)掘報告和研究文章不僅使我們對藏族古代墓葬的布局、形制、年代、隨葬物等方面獲得了更多的知識,而且對重新認識西藏古代歷史構(gòu)架有著重要意義。
令人費解的是,對這類散落在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的非王室墓葬的地望、墓主、形制方面,我們的先人卻沒有留下文字記載,[1]本應(yīng)代代相傳的有關(guān)墓葬的口碑史學也早已失傳,因此使我們無從直接獲得有關(guān)這類墓葬群的相關(guān)歷史知識。這使有關(guān)非王室墓葬包括已有考古發(fā)掘報告墓葬的歷史研究,至今令許多學者感到不知從何著手。位于今西藏林芝地區(qū)朗縣金東(????????????)鄉(xiāng)境內(nèi)的列山(?????????)墓葬群是20世紀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發(fā)現(xiàn)。1983年,《西藏研究》(藏文版)第3期上發(fā)表了索朗旺堆先生的《新發(fā)現(xiàn)的列山墓葬群》一文,對墓地的規(guī)模、布局、形制、年代等作了描述和分析,從此列山墓葬聞名遐邇。此后,有幾篇相關(guān)考古文字相繼問世,但涉及列山墓葬群的一些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諸如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關(guān)歷史背景、墓地性質(zhì)、墓主身份,等等,由于文獻失載,又無現(xiàn)有口碑歷史,因此,對其進一步的研究令許多學者望“墓”興嘆,望而卻步。到目前為止,對列山墓葬群的墓主及其相關(guān)歷史的認識僅僅限于考古工作者所推測的“可能是一處藏王級別陵墓區(qū)”。[3]而當?shù)匕傩談t把一座座墓穴稱之為“鬼屋”,[4]卻全然不知這一堆堆隆起的墳堆是先人靈魂安息的墓穴。列山墓葬撲朔迷離,學者同仁渴望探索,期待有朝一日能夠破解列山墓葬所隱藏的千古歷史之謎。
筆者認為,要揭開列山墓葬(包括其他非王室墓葬)及其所在地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謎團,首先要熟悉藏文古代史料,這是一個基本功的問題;其次在了解有關(guān)古代葬俗沿革、宗教禮儀、軍政建制等的基本脈絡(luò)的基礎(chǔ)上應(yīng)該把史料記載和實地考察相結(jié)合,從研究墓葬所在地區(qū)的古歷史地名、歷史事件著手,從不同學科、多方位進行相互參照。遵循這樣一條研究之路,就有可能撥開歷史的塵封,撩去歲月的面紗,揭示今朗縣境內(nèi)列山墓葬背后的千年歷史的廬山真面目。
二、列山古墓葬群的基本情況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今林芝地區(qū)朗縣金東鄉(xiāng)列(?????)村東南約1.5公里處,距金東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公里,距縣城48公里,是西藏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好的極少數(shù)大型墓葬群之一。墓地分布在東、西兩處,東部墓群為主墓葬群,約有大小163座墓穴;西部有21座墓穴。[5]東部墓群散落在列山前沿一片較為平緩的坡地上,其主墓群分布在坡地的東南部,坐東朝西、背山臨河,其正面溝底是由南流北、匯入雅魯藏布江的金東河??拷鼥|北部的數(shù)十座墓葬則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勢而建,坐東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主墓葬群所在的東南部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顯著位置,最大的幾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處,小墓排葬在其左右;右邊的小墓葬群在一大塊南高北低、走勢平緩的坡地上。目前列山墓地遺存有約184座墓葬,分布面積80多萬平方米。[2]從列村方向順著鄉(xiāng)間小路往東南爬上此坡地,就能從遠處看到規(guī)模壯觀的墓葬群。
1982年8月,原西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索朗旺堆等考古人員第一次對列山古墓群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發(fā)掘,1993年7~8月由趙慧民任負責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人員又對墓地聯(lián)合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考察和發(fā)掘。
根據(jù)索朗旺堆先生的《新發(fā)現(xiàn)的列山墓葬群》、趙慧民的《列山墓地之謎》、侯石柱的《西藏考古大綱》的記述,結(jié)合實地考察,從外觀形制來看,列山墓葬群屬封土墓,以梯形居多,藏語形容其狀為“博喀布”,意為倒扣狀的藏式“斗”;其他形制有圓形、方形、塔形等。[3]墓葬以其封土堆面積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3類。大型墓有10多座,其封土邊長在40米以上,占地面積為1000平方米以上。這類大型墓葬形制多為梯形,依地勢而建,前高后低、底大頂小,從低處眺望,顯得高大雄壯。中型墓約有90多座,其封土邊長在40米以下,占地面積為100~1000平方米。小型墓約有100座,其封土邊長在15米以下,占地面積不足100平方米。墓葬群中封土最大者居東南一側(cè)的高處,其正面一側(cè)的邊長可達66米,封土高達14米,面積2725平方米。該墓以土砂夯打為主,內(nèi)夾青石板為輔。夯打?qū)哟畏置?,夯層厚度?.7~0.8米之間。最小的墓封土邊長僅在2.5米左右,封土高出地表僅幾十厘米。墓葬構(gòu)筑形式基本上采用了夾石、夾木夯筑的方法,這是西藏已被發(fā)現(xiàn)墓葬的基本建筑形式。
根據(jù)1993年墓地考察和發(fā)掘的相關(guān)報告,不同墓葬的結(jié)構(gòu)形制各有特點。如編號為第12號墓的形制稍顯復(fù)雜,高出地表2米多,邊長5~6米,是一座“近方形封土墓,封土下面是用大石塊堆砌成四壁的墓室,用石片和木柱構(gòu)建成拱形的墓室頂部,其技法簡單實用,且充滿智慧。在墓室西側(cè),有一個類似石砌四壁的豎井,它和墓室之間留有一框,以幾棵豎立的大木柱為門。”[6]而編號為第155號墓的形制、結(jié)構(gòu)有其獨特的特點。該墓同樣高出地表2米,邊長6~7米,其形制近似方形封土堆。“封土下邊的墓室為一個長方形的覆斗狀豎穴土坑,坑內(nèi)填滿了礫石塊、土和木料。有的木料竟然是直徑0.4米的原木。在墓底南部有一個側(cè)室,側(cè)室的頂全部用0.4米的原木搭建,有8根之多。”[7]該墓出土的1米之長的條形木制構(gòu)件是重要出土物,其中的一木制品上書寫有藏文???????字樣。[4]
列山墓地最重要的遺跡還有位于墓地南側(cè)的石碑座,碑座為龜形,頭殘缺,四肢清晰可見,可惜石碑已失落。
9世紀中葉吐蕃發(fā)生大規(guī)模平民暴動,參加暴動者以氏族為伍,瓜分雅隆王族墓葬,掘墓取寶。因為王族陵墓的隨葬品珍奇豐富,“建陵墓于雅隆木日山,王孫身涂金子,置入銀棺,棺放墓穴正中寶座上,王之生前寶物盡堆放在其前。”[8]幾乎同時,其他非王室墓葬也被盜掘,今日遺存的絕大多數(shù)為非王室墓葬,包括列山墓葬亦未能逃脫被盜的命運,多數(shù)墓葬的封土堆頂部下凹,周邊殘破不堪,皆為明顯的人為挖掘痕跡。
三、吐蕃葬俗與列山墓葬年代考證
解讀好傳統(tǒng)史籍對吐蕃王室墓葬的記載,是了解古代吐蕃葬俗、研究和推斷列山墓葬年代的重要參照物。根據(jù)《弟吳佛法源流史》、《西藏王統(tǒng)記》等史籍記載,吐蕃歷代王族時興過天界葬、巖石葬、高山草坡葬(或曰葬于巖石草坡結(jié)合處)、水葬、土葬等不同葬俗。以上葬俗中的巖石葬(??????????)有可能是指在高高的巖壁上筑穴而葬的習俗,似乎與懸棺葬有某種相似之處;史料記載,有稱之為“上二王”(???????????????????)的直貢贊普、布德貢杰二王死后葬于巖石上。[5]所謂草坡葬(?????????),是指王族死后在高山草坡上筑穴而葬的習俗。此處“草坡”不是平坦寬闊的草地,而是指高出平地,即臨近高山巖壁的草坡。吐蕃早期有6個王(因諸王名中均帶有“列”(????)字,故稱“6列王”)以高山草坡葬而聞名,另有8個王[因諸王名中均帶有“德”(???)字,故稱“6德王”]葬于水中,稱之為“水葬”(????????),無墓穴可言。
需要稍加評述的是“天界葬”(?????????)。所謂天界葬是指遠古吐蕃最初有七代王“升天而逝”的傳說。史料記載,第一代王聶赤贊普本是天神之子,后下凡世間,為黑頭黎民之王。聶赤贊普及其后嗣木赤贊普、頂赤贊普、素赤贊普、達赤贊普、斯赤贊普等(因此七王名中均帶有“赤”(???)字,故有天赤七王之稱)七代王在位時,每當“王子年屆駕馬時,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故有天赤七王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無尸如虹消失之說?!盵9]對這一神話傳說中的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無尸如虹消失”一說如何釋義,是我們理解“升天而逝”的關(guān)鍵。古代苯教徒崇尚“天”,認為“天”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天神”居住之處,聶赤贊普及其后嗣是“天神之子”,自天而降,為統(tǒng)治人間之王。曰諸贊普以“升天”方式返回“天界”,則揭示了一層重要史實,即贊普以“升天”(寓意“死亡”)方式而逝,死后葬于“天界”。有學者指出在苯教的理念中“天”有兩層重要含義:“一是神圣與崇高;二是死亡”,所謂“升天等說法實際上乃是‘死’的同義語?!盵10]這是對早期苯教徒崇尚“天”、敬畏“天神”、“逝歸天界”、“升天而逝”等現(xiàn)象和說法的合理解讀。我們還可從“王子年屆駕馬時,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一句中得到如下啟示,稱之為“天赤七王”[6]的七代贊普皆壯年駕崩(當王子年屆學會駕馬時),又可能葬于某一與贊普祖系關(guān)系密切且稱之為“天”的神圣之地?!俺恕绿荨臁币痪洌ㄎ覀冸m還不能確切理解“穆梯”的真實含義)似乎告訴后人,這“天界”應(yīng)在“穆”(???)之地,即聶赤贊普的母舅故地。史載聶赤贊普之父源自“恰”(??)氏,而母親出身于“穆”氏。十分有趣的是,苯教始祖辛饒米保的母親出身于“恰”氏,而父親出身于“穆”氏?!扒 焙汀澳隆北臼峭罗h古兩大著名氏族,敦煌古藏文文書PT0126便是一份有關(guān)“恰”氏使者出使“穆”氏之地的著名文卷。[11]體現(xiàn)苯教觀念的古代史籍中把源出苯教始祖和吐蕃贊普的“恰”和“穆”兩氏族視作神圣的“天神”族姓,以致從此兩氏族中演變出眾多“恰”神和“穆”神。“穆梯”應(yīng)是贊普母系祖人給天赤七王指明的一道歸葬于母系故地的回歸之路。“神身無尸如虹消失”一句可能說明天赤七王未入土厚葬,有可能是舉火之葬,其煙火飄飄而升,如虹消失在天際。
事實上,土葬是藏族先民的最古老的喪葬習俗。曲貢遺址的發(fā)掘結(jié)果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土葬已經(jīng)盛行于西藏高原。吐蕃第8代贊普布德貢杰時代,已經(jīng)有一整套苯教喪葬祭祀儀軌?!段鞑赝踅y(tǒng)記》載,苯教中有一稱之為“涂辛”(????????)的苯教祭伺,專司喪葬儀式。[12]《贊普遺訓——柱間史》亦載,松贊干布入葬時其喪葬儀軌由兩名苯教祭伺主持。[13]
那么列山墓葬群的主體墓葬建于何時,其下限年代應(yīng)定在何時?考古學者斷定墓葬主體為吐蕃時期遺存,這一結(jié)論是符合史實的。原因有三:一是根據(jù)葬俗的演變進程,目前藏區(qū)廣為流行的天葬始興于10世紀,列山地區(qū)土葬習俗應(yīng)該早于此時。二是墓葬中梯形(或方形)居多,根據(jù)《賢者喜宴》的記述,為囊日松贊所筑陵墓是方形,所謂“自始方形陵墓筑起……取名貢日索噶”[7]一句,便說明這種形制的墓葬始于囊日松贊駕崩之時,即7世紀上半葉。墓葬群出現(xiàn)的塔形墓極有可能是8世紀佛教在吐蕃完全立足后受佛教觀念影響而新流傳的墓葬形制。位于桑耶寺哈波山東南側(cè)山腳處為安葬天竺高僧菩提薩陀而修建的靈塔應(yīng)該是西藏最早的塔形陵墓。墓葬其他形制,尤其是圓形,藏文史籍所說“土堆似牦帳”(????????????????)的墓制應(yīng)該是指此類圓形墓,史載第27代贊普拉脫脫日年贊的陵墓采納過。[14]自然,列山墓地的大部分墓穴是在跨越幾百年的歲月中構(gòu)筑的,其上限應(yīng)早于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前。三是對編號為第155號墓的木構(gòu)件進行碳14測定的數(shù)據(jù)表明其距今約1275年,樹輪校正年代為682~888年。[15]根據(jù)這項碳14測定數(shù)據(jù)說明,列山墓葬群的一些墓葬屬于吐蕃王朝時期,其年代下限應(yīng)該為吐蕃末代與分裂割據(jù)之際,即9世紀中葉。四是墓地已失落的石碑與墓葬之間肯定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遺存的石碑座狀為龜形,這種龜形石碑座是在松贊干布登基后的200多年中,隨著吐蕃與唐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關(guān)系的加強和交流的密切,吐蕃受中原文化影響而引進的碑座形式,赤德松贊(在位800~815年)墓碑和唐蕃會盟碑(823年)均采用了龜形碑座。由此可斷定,墓葬中的主體部分應(yīng)屬于吐蕃王朝時期。
四、欽氏及欽域
要揭開列山墓葬及墓葬所在地的歷史謎團,首先要了解古代藏族著名的氏族——欽氏(古漢文文獻中的譯音為“琛”)及其所建邦國欽域(?????????)的相關(guān)歷史。其中欽氏起源于何地、欽域地處何方是破解列山墓葬歷史之謎的突破口。
7世紀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吐蕃王朝前,西藏地方分屬于不同邦國,先后有12邦國(????????)、42小邦國(??????????????)登上歷史舞臺,他們?yōu)槁訆Z土地、牲畜、財富,把歷史拖入了一個邦國并立、互相征伐的時代。其中12邦國中有一赫赫有名的邦國,便是欽氏族建立起來的欽域。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PT1286和PT1060描述早期12邦國時說:“在欽域古蘇之地,王為呼名欽杰乃吳,臣為湯湯和廷廷二氏,欽神為天措”。[8]《弟吳佛法源流史》和《賢者喜宴》亦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只是后兩部史籍失載“欽神為天措”一句。[9]如果我們進一步釋讀這段話的話,有4層意思:一是欽氏發(fā)祥地及邦國所處地被稱之為“欽域古蘇之地”;二是欽氏國王或欽氏邦主之名為“乃吳”;三是“湯湯和廷廷二氏”為欽邦國之大臣;四是欽氏族的保護神為“欽神天措”。
那么欽域及欽氏所建邦國地域在何處,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學界,不少學者試圖給予答案,但因?qū)κ妨辖庾x有誤,僅錯解地望而已。[10]
藏文古代史籍對欽域之具體地望有兩點描述,一是說欽域地處塔布(???????),二指其地在工布(???????或??????)。塔布和工布是兩個傳統(tǒng)的、接壤在一起的地域名稱,與娘布(?????)[11]合稱塔、工、娘三地。塔布泛指今山南地區(qū)加查縣全境、朗縣大部轄境;而工布(古工布)范圍則包括今林芝地區(qū)林芝、米林兩縣全境;娘布轄境則包括今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大部。12邦國時期塔、工、娘三地分屬于4個邦國,上塔布為塔布邦國屬地,工布和娘布為吐蕃王室后嗣工噶布王(???????????????)和娘布王(??????????)的領(lǐng)地,下塔布和上工布則是欽域邦國所在地。
首先,我們對欽域具體地域位于塔布的了解來源于古代第29代藏王卓念德茹(???????????????)和其王妃欽薩·魯嘉恩莫措(?????????????????????????)的一段故事。卓念德茹娶出身于欽氏的魯嘉恩莫措為王妃,稱作欽薩·魯嘉恩莫措。欽薩一詞意即“欽氏王妃”,史籍稱此欽薩來自地處塔布的欽域,即欽地方或欽邦國?!兜軈欠鸱ㄔ戳魇贰份d:“……卓念德茹,此王從塔布之地(??????????????)娶欽薩·魯嘉措姆?!保?6]《西藏王統(tǒng)記》稱:“鐘念德茹(????????????????,??????為????之誤)從塔布之地娶欽薩·魯嘉(??????????????????)”[17]《賢者喜宴》亦云:鐘念德茹(????????????????,??????為?????之誤)“從塔布之地娶貌美之欽薩·魯嘉為王妃?!保?8]卓念德茹娶欽薩·魯嘉恩莫措為王妃后,史籍記載了一段既發(fā)生在贊普和王妃身上的與塔布民俗有關(guān),又能揭示古代藏族先民一奇特葬俗的故事。
《弟吳佛法源流史》:
……卓念德茹,此王從塔布之地娶欽薩·魯嘉措姆。前半生因無兒,在孫波與一苯布之妻茍合,生子松任仁布,但未認其子。時王妃食用蛙類,是因王妃來自塔布食蛙之地,其母捎寄油炸蛙之故。后王知王妃食用此食物,心中犯忌而得病,生一子為眼盲。卓念德茹活著入墓前留遺囑于王子牟隆關(guān)巴扎(???????????????????):“……你有絕后之慮,在孫波有一女叫杰莫恰江,我與其女生有一子名為松任仁布,是你兄長,當可迎來,委其政務(wù)?!倍?,與大臣涅·唐額央吉、努·赤托吉宋贊三人活入墓穴于香達。后瞎眼王子被吐谷渾醫(yī)人治好,眼開之時見彤喀孜(???????????)山上有獸“念”(???)行走,故王子之名為達古念斯(????????????????)。[19]
《西藏王統(tǒng)記》載:
鐘念德茹從塔布之地娶欽薩·魯嘉(原注:龍女)為王妃,生一眼盲王子,以牟隆關(guān)巴扎之名傳世。娶欽薩·魯嘉之初長得十分貌美鮮麗,后漸漸枯瘦憔悴。王問道:“你初來之時艷麗無比,為何憔悴如此,莫非染病在身?”答曰:“我之故鄉(xiāng)有一食物,此地無之,思之取來?!蓖跽f:“有此等食物,你可無論如何取來食用。”于是遣一貼身侍女前去取食。侍女用酥油炸青蛙之肉,爾后馱回多個,存之于庫房。王妃避人暗自食用,美貌艷麗又如初。王思忖:“此食物有如此功效,我亦食之?!庇谑浅送蹂辉谥H,用鑰匙開鎖進入庫房,只見滿屋堆積裝滿油炸青蛙之肉的皮袋子,王心生忌諱,因而染上麻風惡疾。嗣后國王和王妃二人活著葬入墓穴中……[20]
《賢者喜宴》:
從塔布之地娶貌美之欽薩·魯嘉為王妃。后王見其漸色衰貌丑,問其何故?答曰:我之故鄉(xiāng)有一美食,乃為缺此之故。于是王命侍女前去取之。侍女取來酥油炸青蛙之肉,王妃食之,又美貌如初。王睹油炸青蛙肉,頓生犯忌之心,得麻風惡疾。時藏地無食魚之俗,惟因塔布人食魚,又因魚俗稱為青蛙,故有塔布食青蛙之鄉(xiāng)之稱。[21]
我們不知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如何,但從中我們可知兩點:一是因不同尋常原因,如惡疾纏身,或因政治斗爭原因,活人活著入墓,從此與世隔絕,直至終死在墓穴中,這是古代藏族先人的一種奇特葬俗。除卓念德茹君臣活著入墓穴外,《巴協(xié)》亦記載,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的信佛大臣桂·赤桑亞拉(??????????????????)用巧計把反佛大臣瑪香·沖巴杰(?????????????????)活著送入墓穴的故事。[22]二是欽氏王妃來自塔布,其欽氏祖地就處在塔布之地,而塔布因地處雅魯藏布江河谷兩岸,向來有“食蛙之地”之稱,其緣故如上所引巴俄·祖拉陳瓦之言:“惟因塔布人食魚,又因魚俗稱為青蛙,故有塔布食青蛙之鄉(xiāng)之稱?!?/p>
其次,我們對欽域地處工布的了解來源于古文獻對欽氏保護神——欽神“天措”和相關(guān)的一些記載。如上文所引,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PT1060描述不同氏族建立的12邦國時,提到了每一邦國的保護神?!皻J拉天措”,即欽神天措是欽氏族的保護神,這種保護神以神山的形式聳立于氏族的發(fā)祥地,而氏族的發(fā)祥地則是欽氏族所建邦國的腹心地區(qū)。按吐蕃王族出自“天神”神話,早先有兄弟四神:“雅拉達楚(???????????????)、恰拉長慶(?????????????)、杰拉仲囊(????????????????)、鶻提貢杰(??????????????)。其中,雅拉達楚為聶赤贊普之父,而鶻提貢杰娶“天之九唐額”(????????????????)生有9個天神,為眾神之父。
《弟吳佛法源流史》載:
鶻提貢杰娶庫薩·庫瑪,生子雅拉香布;赴欽域納布古蘇之地,娶喀薩·霍門,生子欽拉天措;娶齊莫俄瑪吞,生伊拉基噶為兄,綽拉康阜為弟;娶洽薩·通門,生藏拉塔爾為兄,藏拉其吾為弟;娶唐俄唐,生搭拉崗波;赴森域之地,娶森薩·佳江,生子唐拉亞秀;赴工布之地,與唐俄工莫,生子工臘提亞;與瑪門,生子崗拉諸神。[23]
此處提到的雅拉香布(???????????)、欽拉天措(??????????????)、伊拉基噶(????????????????)、綽拉康阜(???????????)、藏拉塔爾(?????????)、藏拉其吾(????????????)、塔拉崗波(??????????????)、唐拉亞秀(?????????????)、工臘提亞(???????????)以及崗拉(??????)諸神遂演變?yōu)椴貐^(qū)著名的9座神山。
解讀這段”天神“的譜系后我們發(fā)現(xiàn),古代藏族先民不同氏族的祖先以“神”的形式最初源于同一個祖先——鶻提貢杰。尤其是吐蕃贊普悉補野氏的保護神雅拉香布和欽氏的保護神欽拉天措擁有同一個祖輩的這一史實,使我們不難理解千年來為什么雅拉香布和欽氏的欽拉天措作為神山與另11座神山被同尊為“護君13神”(???????????????????????)。何為“護君13神”?格魯派大學者隆多·阿旺洛桑釋義道:“所謂護君13神,意即松贊干布、赤德松贊、赤熱巴堅祖孫三代法王(君主)及后嗣的保護神,”[24]即為吐蕃王族的保護神。那么尊為“護君13神”之一的“欽拉天措”神山位于何處?《西藏神祇名錄》稱:鶻提貢杰在“上工布之地與唐俄其莫,生有欽拉唐嵯(?????????????????!盵25]“???????”(唐嵯)一詞應(yīng)看作“?????”(天措)之衍變體。同書又載:“在若普(??????)和上工布之地有其拉九兄(????????????????)或曰欽拉六神部(?????????????????)?!盵26]
據(jù)此我們可斷定欽氏保護神山——“欽拉天措”地處上工布地區(qū)。
再次,既然“欽拉天措”地處上工布地方,欽域?qū)俚禺斣谏瞎げ嫉貐^(qū),這一點我們從《寧瑪教法史》等史籍中可以得到印證?!秾幀斀谭ㄊ贰份d:赤松德贊之王子牟茹贊普先是“在桑耶欽普從上師(蓮花生)尊前聞法贖罪,再赴工布欽地方凱巴嘉窩(???????????),其地至今有其修持的佛堂可參拜?!盵27]同書又談及寧瑪教派大寺敏珠林法統(tǒng)傳承時稱其一法脈傳承人貢覺丹增卓堆(?????????????????????????????)出生于“東方工布之境內(nèi)沃雪(???????)欽之地的崗薩嘉窩(???????????,????應(yīng)是????之誤)地方附近,為臥絨(??????)第巴之子?!盵28]這兩處記載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欽”之地在工布境內(nèi)。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把上工布臥絨一地,即今米林縣臥龍(地處上工布)鎮(zhèn)納入欽地,使我們對欽之地在上工布境內(nèi)的范圍有清楚的認識。
綜合上文,可知史籍對欽域之地的具體地望記載有兩處:塔布和工布,那么如何解讀欽域既在塔布,又在工布之說?其實這并不難理解。欽域大部地處下塔布之境,有一部分跨境上工布。所謂下塔布是指今朗縣仲達鎮(zhèn)以下至洞嘎鎮(zhèn)、金東鄉(xiāng)一帶,而上工布為米林縣臥龍鎮(zhèn)以上至洞嘎鎮(zhèn)、金東鄉(xiāng)境。換句話說,欽域地處下塔布和上工布兩地,其傳統(tǒng)地域包括今林芝地區(qū)朗縣全境和米林縣臥龍鄉(xiāng),敘史時稱“塔布之欽域”,時呼“上工布之欽域”,其實皆指上文所指兩地接壤之處的上、下地區(qū)。
五、列山墓葬為欽氏墓葬
確定了古代欽氏族的發(fā)祥地和所建邦國——欽域,或欽地方地處下塔布和上工布后,回頭再考察列山墓葬群所在地的地望,令我們驚奇且無庸置疑的是,無論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域劃分、傳統(tǒng)認知,還是實地考察結(jié)果,列山墓葬群所在地今林芝地區(qū)朗縣金東鄉(xiāng)列村恰好位處下塔布與上工布交界之地。首先從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劃劃分來看,根據(jù)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西藏地方政府自17世紀中葉建立噶丹頗章地方政權(quán)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在工布[12]地區(qū)一直設(shè)置有孜崗、覺木、碩卡、江達等4宗,并以工布4宗著稱,而塔布地方則設(shè)置有古饒朗杰宗、朗宗、加查宗、拉綏谿卡、金東谿卡等5個宗谿。今列山墓葬所在地的金東谿卡依據(jù)傳統(tǒng)地域范圍從行政建制上被視作塔布(下塔布)。第二從實地考察中我們會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今列山墓葬群所在地金東鄉(xiāng)列村正處于下塔布與上工布接壤之地,當?shù)匕傩罩敝两袢杖苑Q列村一帶為“塔香工堆”(????????????????),意即下塔布、上工布。由此可以認定,列山墓葬群所處列村一帶當為歷史上欽氏族發(fā)祥地和欽域邦國的中心地區(qū)。
那么列山墓葬究竟與欽氏族或家族有何關(guān)聯(lián)?通過數(shù)次實地考察,并依據(jù)筆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可以認為,列山墓葬極有可能是欽氏族公墓或家族之墓。其原因如下:
(一)列山墓葬所在地區(qū)(今朗縣金東列村)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稱作下塔布,或下塔布與上工布接壤地區(qū)。這與歷史上欽域地處“塔布”或“上工布”的記載完全吻合。
(二)7世紀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政權(quán)后,訂立法規(guī),設(shè)置軍政區(qū)域,把西藏本土分成5個“茹”(??),每一個“茹”又分成上、下兩部分。其中一個“茹”稱作“約茹”(??????),其轄境東至工布“遲那”(??????)(今林芝地區(qū)林芝縣達孜鄉(xiāng)扎那村),南為夏吾達果(?????????????,今山南地區(qū)錯那縣境),北為瑪拉山(????,雅魯藏布江以南,吉曲河以北的山脈,為今拉薩市和山南地區(qū)的山界)為界,西抵卡熱吉堆(??????????????,今浪卡子縣境內(nèi))。[29]“約茹”又分上、下兩地:“上約茹”和“下約茹”。塔布、上工布屬“下約茹”,其地正是欽氏領(lǐng)地,故統(tǒng)領(lǐng)“下約茹”者也由欽氏出任,[30]而列山墓葬正位于下塔布、上工布交界處,其自然性和合理性顯而易見。
(三)依據(jù)古代藏族先民的習俗,每一個顯赫氏族的發(fā)祥地對其氏族或家族有著極其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層面上的意義。故通常而言,氏族或家族內(nèi)的人,尤其是氏族或家族內(nèi)的代表性人物不管在何處過世,氏族成員都要把死者的軀體迎回故土,安葬于祖宗最初生息繁衍的發(fā)祥地。如吐蕃王族葬于雅隆墓地一般,不管贊普崩逝于何地,其軀體皆要葬于雅隆,雅隆瓊結(jié)王族墓地仍是他們死后“入土為安”的必然場所。如松贊干布、都松芒波杰、赤德祖贊、赤祖德贊等多名贊普分別逝于彭域(???????)、南昭(???)、亞卓(????????)、墨綽(??????)等地,最后卻要葬在雅隆瓊結(jié),因為雅隆是吐蕃王族悉補野的發(fā)祥地,是歷代贊普的墓地所在。列山墓葬亦不例外,因墓葬所在地為欽氏發(fā)祥地,氏族或家族重要成員當在故土入穴埋葬,逐漸形成了龐大壯觀的氏族墓葬群。
(四)如前所述,12邦國統(tǒng)治藏區(qū)時代,每一個大的氏族統(tǒng)領(lǐng)的邦國都有一個氏族保護神。保護神是以神山的形式聳立于該氏族的發(fā)祥地。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使史料所載“欽拉天措”在上工布之說完全可以得到印證:今列山墓葬群的正西有一座神山,被當?shù)厝撕糇鳌皻J拉”,此山即為古代“欽氏族”祭祀祖先、祈禱氏族昌盛的保護神——“欽拉天措”。千年來,“欽拉天措”高聳在欽氏族發(fā)祥地,挺立在列山墓地的西側(cè),守護著欽氏族或家族的墓葬,使墓葬群中幾百個九泉之下的靈魂得以安息,如同悉補野氏族的保護神——雅拉香布高聳于雅隆,世世代代守護瓊結(jié)王族陵墓一樣。
(五)自卓念德茹從塔布“欽域”娶欽薩·魯杰額莫措為王妃后,從此欽家族在長達近300年間,與吐蕃王室建立了牢固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尤其是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強盛的政權(quán)后,歷代贊普多娶欽氏之女性為王妃,如都松芒波杰(677~704年)娶欽薩·贊姆脫(????????????????????)為正妃,此王妃乃為贊普赤德祖贊(704~755年)之生母;赤松德贊(742~797年)亦娶有欽薩·拉姆贊(???????????????????)為王妃;赤德松贊贊普(在位800?~815年)即位后,又娶欽薩·萊莫贊(?????????????????????)為王妃。欽氏與吐蕃王室的聯(lián)姻,使欽氏成為吐蕃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與卓氏(????)、南囊(?????)氏被稱為三“尚”,即王族三舅家,欽氏男性則以“尚倫”,即舅臣之稱號,累代出任大臣、重臣,威臨天下,權(quán)傾一時。赫赫有名的欽·杰斯秀丁(????????????????????????)、欽·杰贊協(xié)萊·斯(?????????????????????????????)、欽·杰拉協(xié)乃夏(?????????????????????????)皆出任過赤松德贊和赤德松贊的大相,即宰相級大臣。其中,欽·杰斯秀丁最為知名,他先是赤松德贊的統(tǒng)兵大將,與額蘭·達扎魯貢(?????????????????????)于763年攻下長安,其后,8世紀70年代后期升任大相。779年桑耶寺落成之時,赤松德贊為弘法護佛,與王妃、邦國之主、眾大臣結(jié)盟立誓,欽·杰斯秀丁之名赫然列在眾臣之首。[31]根據(jù)《弟吳佛法源流史》記載,欽·杰斯秀丁在世時被贊普授予“大銀告身,擁有9萬戶臣民,”[32]欽氏家族在大臣中當為吐蕃首富。從松贊干布登基至達瑪王被殺,到吐蕃王朝崩潰的200多年間,欽木家族中出現(xiàn)的諸多炳彪史冊的大臣、將領(lǐng),為吐蕃王朝的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列山墓葬群中的幾座面積在2200平方米以上的高大陵墓只有欽氏家族的欽·杰斯秀丁、欽·杰贊協(xié)萊斯、欽·杰拉協(xié)乃夏等人所擁有的尊貴地位、無上榮耀、赫赫戰(zhàn)功才能般配,已失落的石碑(墓地北側(cè)有一碑文石座)想必也只有欽氏家族對吐蕃王室所抱有的忠心耿耿,所作出的豐功偉績才值得勒石刻文。
(六)如上文所述,吐蕃時期沿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塔布、工布一帶曾有3個邦國,上塔布有塔布邦國,下塔布、上工布一帶有欽域,下工布有工噶布王統(tǒng)治的工域。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建立后,除工噶布王由于是出自吐蕃王族后嗣,故治理其領(lǐng)地享有種種特權(quán)外,塔布、上工布一帶劃入“下約茹”轄境。聯(lián)系到吐蕃統(tǒng)一政權(quán)200多年間(7世紀上半葉至9世紀中葉),下塔布、上工布地方,由欽家族統(tǒng)治,欽氏是這一地區(qū)惟一既擁有贊普舅家之榮耀,又擁有9萬戶臣民的顯赫家族,惟欽家族才有權(quán)勢和財力修建如此壯觀的墓葬群。
(七)841年赤祖德贊贊普(即赤熱巴堅)被殺,贊普達瑪即位。不久,達瑪滅佛,激起佛教門徒的反抗。846年達瑪遇弒,吐蕃王朝發(fā)生內(nèi)亂。869年吐蕃全境爆發(fā)平民起義,首發(fā)于西藏東部康區(qū),隨即蔓延吐蕃全境,史稱猶如“一鳥凌空,眾鳥飛從”。至877年,贊普陵墓被掘,王室后裔四處逃散,吐蕃王朝從此崩潰。當吐蕃全境爆發(fā)平民起義時,欽域與工布地區(qū)(恰好指的是下塔布、上工布之地)有6人響應(yīng)起義,史稱“欽工6人”(?????????????????)。[33]根據(jù)《弟吳佛法源流史》等史籍記載,欽域平民起義的首倡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柏薩·阿莫匈(????????????????),她提出“不砍干山頭,要砍濕人頭”的口號,在欽域發(fā)難,反抗當?shù)貧埍┑慕y(tǒng)治者。其后,她率領(lǐng)平民軍在工布地區(qū)攻城拔寨,節(jié)節(jié)勝利。[13]奇怪的是,直至今日,金東鄉(xiāng)列村的人對“不砍山頭,要砍人頭”的故事仍記憶猶新,且當?shù)厝藗髡f,列山墓葬群的東南一座山脊上的一道長長的橫列的山痕是當年砍“山頭”留下的痕跡。雖然這一說法稍顯牽強,但文獻記載與當?shù)貍髡f的不謀而合似乎存在某種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
綜上所述,列山墓葬是欽氏族或家族安葬之地。欽氏家族在古代藏族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今朗縣轄境(即下塔布)和米林縣臥龍鄉(xiāng)一帶(上工布)曾是欽氏的發(fā)祥地和領(lǐng)地。千年來,列山墓葬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中,仿佛惟有向時間求助,期待后人有朝一日能夠揭開其歷史謎團。今天我們已經(jīng)開始踏上了揭開列山墓葬歷史之謎的旅途,我們期待有更多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
[參考文獻]
[1]南方民族考古1991.
[2]許新國.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畫研究[J].中國藏學,2005,(1).
[3]趙慧民.列山墓地之謎[J].中國西藏,2001,(5).
[4]索朗旺堆.新發(fā)現(xiàn)的列山墓葬群[J].西藏研究.(藏文版),1983,(3).
[5]索朗旺堆.新發(fā)現(xiàn)的列山墓葬群[J].西藏研究.(藏文版),1983,(3).
[6]趙慧民.列山墓地之謎[J].中國西藏,2001,(5).
[7]趙慧民.列山墓地之謎[J].中國西藏,2001,(1).
[8]古如·歐建林巴掘藏.五部遺教[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46.
[9]喇嘛當巴·索南堅贊.西藏王統(tǒng)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55.
[10]石碩.吐蕃政教關(guān)系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1.
[11]今枝由郎等編.敦煌藏文文書選[M]:第4卷.東京大學亞非語言和文化研究院刊布,2001.
[12]喇嘛當巴·索南堅贊.西藏王統(tǒng)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58.
[13]阿底峽掘藏.贊普遺訓———柱間史[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309.
[14]見[12],第80頁.
[15]趙慧民.列山墓葬之謎[J].中國西藏,2001,(5).
[16]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50~251.
[17]薩迦·索南堅贊.西藏王統(tǒng)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60.
[18]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69.。
[19]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50~251.
[20]薩迦·索南堅贊.西藏王統(tǒng)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60~61.
[21]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69.
[22]拔·賽囊.巴協(xié)[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16~18.
[23]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30.
[24]隆多·阿旺羅桑.隆多全集[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1:45.
[25]列龍·協(xié)白多吉.西藏神祇名錄[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276.
[26]同上.
[27]土丹偉色丹白尼瑪.寧瑪教法史[M].第1卷.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248.
[28]見[27],第2卷,第344頁。
[29]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72.
[30]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86、188.
[31]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372.
[32]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65.
[33]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31~432.
[1] 《弟吳佛法源流史》中對吐蕃大臣的喪葬制度有所記載,但缺墓葬地望、形制、墓主的相關(guān)記載。
[2] 20世紀90年代以來,列山墓地又有新發(fā)現(xiàn)的墓穴,現(xiàn)墓葬數(shù)量已有200多座,見趙慧民《列山墓地之謎》,載《中國西藏》2001年第5期;侯石柱編著《西藏考古大綱》,西藏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90頁。
[3] 藏文史籍中梯形與方形皆稱為“方形墓穴”。
[4] bla‘- cu則無義;cu通chu,當為水之義,bla‘- cu字面理解為“靈魂之水”,究竟何義,有待破解。
《列山墓地之謎》一文所云“字母與現(xiàn)代藏語中的元音字母相似”,使用“軟筆類”書寫工具等皆不妥,bla‘- cu不是單個藏文元音字母的排列,是一個完整的詞組。再則從墨寫字母的結(jié)構(gòu)來看,bla‘- cu的書寫與吐蕃石刻碑文、敦煌出土古藏文字體無異,為“硬筆”書寫,藏文無“軟筆類”書寫傳統(tǒng)。
[5] 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頁?!段鞑赝踅y(tǒng)記》的記載互有抵觸,一說直貢贊普之陵墓建于秦域踏塘( Phying yul dar thang),即今瓊結(jié);二曰此二王死后葬于巖石與草坡結(jié)合處,見《西藏王統(tǒng)記》第57~58頁。
[6] 按敦煌古藏文文書pt1287天赤七王應(yīng)是六王。
[7] 藏文史籍把梯形、方形均稱做方形。巴俄·祖拉陳瓦:《賢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頁。
[8] 原文是mChims kyi dgu yul na,rje mChis rje Ne‘u,blon po Dang dang Ding ding gnyis,mChims lha than mtsho。此句中dgu yul一名pt1285等多處寫成dgu sul,Ne‘u亦寫作Ne gu。今枝由郎等編《敦煌藏文文書》第4卷,第29頁,東京大學亞非語言文化學院刊布,2001年。
[9] 《賢者喜宴》中欽邦國的地名、人名拼寫有所不同,如dgu sul為gru shul,Dang dang為sNang,Ding為Deng等等。由于11世紀以后的史料中古地名、人名多有錯字、衍字,此處以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的拼寫為準,參見《賢者喜宴》第155頁。
[10] 國內(nèi)藏史學界中多人望文生義,把今山南地區(qū)扎囊縣桑耶寺附近欽普( mchims phu)山溝錯指為欽域。
[11] 娘布即今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娘蒲、江達一帶。
[12]此時工布與古工布相比范圍有所擴大,娘布所在地區(qū),即今林芝地區(qū)江達設(shè)有一宗,屬于工布地區(qū)。
[13]弟吳賢者:《弟吳佛法源流史》,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372~373頁;《賢者喜宴》也有相同的記載,只有‘bedaza’wo mo zhung寫作’Be bza’’amo skyid,見《賢者喜宴)第431頁。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