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用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統(tǒng)領和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日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四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lián)席會議在浙江師范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浙江師范大學承辦,浙江師范大學邊疆研究院、浙江師范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共同協(xié)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位專家學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經驗等展開研討。本報在此摘登部分發(fā)言。
把握好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大意義
作者:吐爾文江·吐爾遜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是百年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是經實踐證明的正確路徑和寶貴經驗。
我們黨自成立起就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從早期接受共產國際的民族理論,到從中國國情出發(fā)逐步探索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理論政策日益豐富,越來越符合中國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國情。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圍繞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展社會主義革命、維護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內容,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創(chuàng)造了無數寶貴經驗,形成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中國共產黨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其背后有一套邏輯體系加以支撐。這套邏輯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民族概念的解讀,其理念與話語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在國家理念上,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了中國千百年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延續(xù)性和各民族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夙愿;在民族觀念上,黨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形成了“各民族不分大小、歷史長短、發(fā)育階段高低都應該一律平等”“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等內容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將之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謀劃,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yè)中加以推進。從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論斷;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其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3年,將其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根據對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科學研判,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chuàng)性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引領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旗幟和靈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這是基于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深刻考量。捍衛(wèi)國家統(tǒng)一是千百年來各族同胞的根本利益,同時也是國家的最高利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境外敵對勢力妄圖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局面,甚至企圖阻撓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步伐。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構建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敵對勢力越是會在民族問題上大做文章,妄圖阻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挑戰(zhàn),為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民族關系整體上是好的,并且隨著民族工作的推進與發(fā)展,民族團結的根基也越加堅實穩(wěn)固。但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難免存在著一些涉及民族關系的新問題,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tǒng)一、民族因素和區(qū)域因素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
總而言之,新時代背景下理解與闡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僅需要對理論與政策進行深刻領會,而且還需結合當下我國所面臨的民族現實問題做出回應。在研究過程中,需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充分認識和把握“兩個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優(yōu)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建構中國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
作者:何明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
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優(yōu)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著力解決我國民族學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系所左右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從中國的民族學來看,現有的民族學知識體系存在兩大弊端:知識體系的老化和洋化。新時代的民族學學科建設,必須直面民族學的現狀,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最終建構中國自主的民族學知識體系,這是新時代民族學學科建設的中心。
構建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就是要實現民族學學科特點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內涵的耦合。結合民族學的學科特點,建構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核心是“中國自主”,即“凸顯中國的主體性地位”。包括民族學在內的現代社會科學大多誕生于西方,如何將其轉化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或者如何從中生發(fā)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關鍵所在。吳文藻、費孝通等老一輩學者為此努力,提出的“差序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等理論或觀點都極具中國特征。21世紀以來,盡管大量的西方知識被介紹到中國,但是其中的許多理論并沒有中國化,未能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生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話語或理論。
二是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要以時代為觀照,回應時代使命。民族學自傳入中國的一刻起,就與中國的時代脈絡同頻共振。20世紀初正是我國內憂外患之時,國人對“民族”一詞所進行的討論,從一開始就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等時代命題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學的時代使命是回應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20世紀50年代起開展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識別工作都是對這一時代使命的回應。進入新時代,民族學的時代使命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新時代的民族學知識體系,要從陳舊的、過時的、不適應時代的知識體系中脫離出來,隨社會的變化、時代需求的變化而轉型,建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知識體系。
三是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要立足中國實際,從實求知。民族學知識生產的一大特征可以概括為“從實求知”——即知識要從實際中來,從社會事實中來。從新時代民族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來說,從實求知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知識生產的態(tài)度要客觀嚴謹、實事求是。不能未經系統(tǒng)深入地調查甚至僅憑自己主觀的印象就作出判斷、得出結論甚至給出對策。第二方面,民族學知識生產要重視田野調查。這是民族學獲取社會事實的重要途徑,是民族學掌握中國實際的可靠手段。第三方面,從研究對象來說,要立足于中國的田野,調查中國的實際。民族學所研究的“民族”是一個廣義概念,其研究范圍不僅包括初民社會,也包括國家體系中的復雜社會。只有以中國為田野,立足中國實際,方能真正從實求知。
四是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回答時代命題。問題是知識生產的起點,問題的解答或解決是知識生產的終點。當前的民族學學科內,缺乏問題意識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所謂的研究不致力于解答學術問題或現實問題,而是從國外學界、政界找尋一些時髦術語,隨波逐流地加以套用。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回避關涉民族生存發(fā)展、民族團結、國家長治久安等重要現實論題,沉迷于無關宏旨的文化細節(jié),看似問題意識清晰,實則處處自我設限,最終仍只是資料和術語堆砌,表面精致,實則空洞。構建新時代的民族學知識體系,要以問題為導向,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要敢于直面真問題、大問題、重要問題。
五是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要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掘本土概念和話語。作為關注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學科,要求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調查,理解研究對象的分類系統(tǒng)和知識體系,挖掘與闡釋其中蘊含的概念、話語及意義,并且將其中部分具有較為普遍解釋力的概念和話語轉化為學科的理論和范疇。我國有著悠久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和豐富的處理民族關系智慧、治理民族地區(qū)經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是民族學中國化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寶貴財富。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必須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挖掘整理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關于族群、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族際關系、跨文化交流以及邊疆治理的思想、智慧、知識體系和基本原理,將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新時代民族學知識體系建構中來。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作者:烏小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民族團結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了一條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的正確選擇。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共同社會制度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認真在各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鞏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中央把民族工作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民族工作走上了體系化、規(guī)范化、法治化的道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基礎不斷夯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2014年、2021年兩次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與時俱進的深化認識中,歷經實踐檢驗,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話語體系,其中貫穿始終的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百年民族工作經驗的一脈相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黨的理論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具體體現,“加強”意味著一脈相承的理論自信,“改進”則是與時俱進的實踐自覺。這一思想從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從理論上回答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從實踐上發(fā)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體系,在立場觀點方法上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回顧黨的百年歷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边@是中國共產黨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fā),在革命中堅定方向、在建設中探索發(fā)展、在改革中深化完善、在復興中彰顯自信走出的一條光輝道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道路選擇、制度基礎、領導核心、情感認同、利益保障等方面明確方向,為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觀念和結構提供聚合與引領的作用。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創(chuàng)新、拓展、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尤其是明確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科學內涵,賦予了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特質,提出了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充分闡明了我們的民族工作是成功的,我們的民族理論政策是管用的,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總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當中積淀的,是近代以來受壓迫的中華民族的迫切需要,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的智慧結晶,也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持續(xù)探索和開辟的。中國共產黨經過百年的探索,找到、堅持、拓展了這條道路,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作者:愛麗菲婭·艾克拜爾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余梓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從中國民族問題實際和中國民族工作實踐出發(f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指導,充分運用古今中外的政治智慧,為順利達到正確、科學、妥善、及時地處理中國民族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之路徑。
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推進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不是將其教條化、固化、僵化,而是根據發(fā)展變化的中國民族問題實際和民族工作實踐,多措并舉,時變措隨,時變策優(yōu),與時俱進。
興邊富民行動是黨和國家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政策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在國家治邊領域的充分體現。針對我國邊境地區(qū)條件艱苦,經濟發(fā)展滯后,多民族共居的實際情況,1999年,國家民委聯(lián)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倡議發(fā)起了邊境地區(qū)建設工程——興邊富民行動。其目的是富民、興邊、強國、睦鄰。在新時代,將興邊富民行動進一步完善為“興邊富民、穩(wěn)邊固邊”。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探索內容與中國民族工作實踐內容,興邊富民行動成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舉措。
一是治國必治邊。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古往今來,在治國理政方面,治邊占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切實解決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我們黨堅持“治國先治邊,治國必治邊”,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二是邊穩(wěn)則內安。從國家安全穩(wěn)定方面來看,邊疆與內地之間存在邊穩(wěn)則內安的關系。從宋朝“內守虛外”“強干弱枝”的治邊方略,元朝不歧視邊民、重視經營邊疆、發(fā)展邊疆交通治邊政策,明朝的重北穩(wěn)南、剛柔并濟治邊策略,清朝“守在四夷”“守中治邊”的治邊謀略,都從不同層面、不同程度反映出邊穩(wěn)則內安的重要關系。
三是邊興則內裕。從社會經濟發(fā)展領域來看,邊疆與內地密切而頻繁地進行經濟交流交往,有利于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有效縮小邊疆與內地區(qū)域間的發(fā)展差距。實現兩者之間經濟聯(lián)系良性循環(huán),其重要的前提條件是邊疆地區(qū)在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都興旺發(fā)達。
四是邊固則內榮。邊疆是拱衛(wèi)內地的重要屏障。從文化繁榮的角度來看,文化的繁榮需要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邊疆安全穩(wěn)定,才能更好進行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造。同時,邊疆文化繁榮,也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邊疆和內地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總之,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正確認識與妥善處理我國民族問題、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而興邊富民行動則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舉措。我們要在切實開展好興邊富民行動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其“以邊護內、以邊安內、以邊裕內、以邊榮內”的作用。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4年5月28日第5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